【導演的話】寫於首演(2023/5/19)後/石佩玉
有時候,提問會給人更大的動力,我喜歡在過程中反覆問自己問題,即便看似沒有把握毫無方向,卻神奇地越問越明。
《藏畫》在創作起頭時,編劇如芳曾問我「有沒有把握用飛人的手法展現張捷的日常?」。那個時候我們連演出場地、形式、內容都還沒個影子。張捷確實是家庭主婦(換個角度,如果她沒有遇到事情這一切叫做「很會收」,遇到事這一切便成為「藏」),她的日常瑣事在劇場表現會是甚麼?這是第一問。與如芳密集討論後決定,不做線性敘事,不採用「編年史」作為劇本方向,換個角度切入。針對劇本結構和形式,我提出「形式和文本丟接」的工作方式,用一年的時間以「大綱」「偶工作坊試做」「大綱修整」「台語試讀」次序交叉進行,希望不只是以形式解說文本,而是互相交融。這同時,廣泛資料閱讀和美術攝影功課,都為了讓自己對時代人物更靠近熟悉做準備。創作互動中產出很多,也捨棄很多,一年內漸漸聚焦。我理解到除了題材困難,更難的是「空間」。所謂「飛人形式」:用物件或者戲偶在緊密空間啟動類似哲理的想像,觀眾感受到被包覆是關鍵。一旦空間放大成為有距離的觀看,這樣細微的手法,要怎麼調整?這是第二問。
2022年中拿到初稿,閱讀時對於編劇近乎「意識流」的書寫方式非常驚豔。文字情感濃密,人物佈局出乎意料,台語優美(特別是吟、唱的詞),不僅如此,如芳也把前一年創作互動的「形式」編寫入劇本,期待「飛人形式」有所發揮。人物交錯,情境跳躍,讀起來非常過癮。不過,「意識流」是編劇的「意識」,若不在其意識之中,觀者會在「流」之外,導演要用甚麼方式讓觀者進入其意識?這成了往後將近四個月排練場上無時不刻的討論,也是設計群頻頻卡關之處。這是第三問。(有另一說是「陰性書寫」…那是另一個話題)
劇本初稿後開始一連串推敲。概念上四個篇章如同四幅畫,以四位角色自成一篇章的主觀視角敘事,其他人三人成為點景人物。一切都在槍聲之後。序曲由張捷的思念起頭,想像自己手中的縫縫補補成為一座未能到達的山林。第一章陳澄波,在拼布山林裡看到女兒、攝影師、妻子自述的遺憾也是角色伏筆。第二章張捷,在拼布森林裡想起追求藝術狂熱的丈夫,認定陳家就是藝術的家庭。第三章方慶綿,對於日治時期時代交錯的感概,特別是那一張艱難的照片(拍攝遺照的攝影師經專家推測可能是方慶綿,他與張捷是否相識是劇本虛擬的)。第四章陳碧女,其眼中看到希望她成為老師的母親和受難的父親,有驕傲有悲痛。最後結束在張捷對於那幅無法完成的畫的視角,這幅畫應該會是有著山神精靈祝福的女兒的婚禮。到後期定本時,如芳曾問「是否改劇名?一切都指向阿里山,並沒有「藏」畫」。雖如此,「藏畫」之於我不單單是動詞或是情節,這二字已經和張捷畫上等號,如果更改劇名,就像是失去指南針,被拋進資訊海的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齣戲。
非線性敘事的「四幅畫」已清晰,那麼,戲劇表現該怎麼進行?在前期的偶工作坊已確認慣用的OP(overhead projector)光影、物件,在大劇場裡必須放棄(因為距離太遠/空間太大/亮度不夠),偶元素以減法方式轉向「人偶交錯」(以偶表現內心/外在的矛盾),以及使用物件(因為對物件注入情感)來延續人物生命,借現代劇場的寫意/疏離作為手法調度。陳澄波的畫作、方慶綿的攝影作品要成為舞台元素,採用作品局部切割特寫來支撐「寫意」,也將OP手作元素放進影像中,作為張捷角色「手」與「物件」(收藏的東西)的連結。音樂因應全劇情感「流動」以鋪滿為主,並以「吟」「唱」作為陳澄波角色的寫意線條。燈光在劇場將一切完美縫合。工作期間掙扎不斷,相關的資料看越多,越容易捲進「流」裡。排練場上演員笑說編劇給了很大的情感陷阱,一旦被捲入很難理智的以表演方式應對。過程中反覆自問,一齣取材於歷史的戲對應於觀眾,「懂」「不懂」和藝術創作的拿捏在哪?這是第四問。
接下挑戰,是因為有感於台灣前輩畫家對「美」的追求,對「善」的信念,也有感於《藏畫》的台詞寫到「生命欲活,愛先死一擺,山林的婚禮,媠趕走恐怖,共我牽挽轉來」,希望以獨特的劇場方式傳遞「美」借以回敬畫家,也回敬畫家夫人的生命勇氣。至於這些提問:從敘事方式、真實事件的資料採用、受眾的理解、寫實寫意的創作嘗試、製作條件的現實考驗、小劇團之於大製作的承擔…等等,我仍在尋找答案。面對首演後各方建議和回饋,我都先收下,等待最好的時機讓一切更完美。
最後,致全力以赴參與這趟旅程的劇組全體,謝謝,是你們讓我相信劇場。
《藏畫》演出劇照 攝影/林育全
2004年創辦飛人集社團劇團,作品以空間和物件/戲偶/光影為媒材嘗試與各表演藝術類型合作,創造複合式作品。
2004年起擔任飛人集社劇團偶戲編導。與無獨有偶劇團、沙丁龐客劇團、河床劇團、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、鞋子兒童劇團、台灣弦樂團、NSO合作擔任戲偶設計製作。1997年與荷蘭導演Damiet van Dalsum合作,首次偶戲演出。1999年嘗試偶劇短篇創作,2002年獨立呈現現代偶劇《B612》,2004-2009年陸續發表導演現代偶劇作品參與台灣各小劇場戲劇節,並獲台新藝術獎提名。2010年開始以「小孩也可以看系列」創作,並與法國、馬來西亞、香港、新加坡等地藝術家合作。
近年重要導演作品包括:戲曲夢工廠《虗轉》;飛人集社《天堂動物園》、飛人集社台法合作【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】《初生》《長大的那一天》《消失-神木下的夢》;飛人集社《黑色微光》、飛人集社XNSO兒童歌劇《鼠際大戰The Mice War》(David Chesky);國光劇團小劇場大冒險《幻戲》;NSO跨年音樂會《仲夏夜之夢》。
近期戲偶設計作品包括:莎妹劇團《無題島》;國光劇團《繡襦夢》;馬來西亞 平台計劃劇團《赤鬼RED DEMON》。
2010年起策畫藝術節【超親密小戲節】至2022年。
裝置作品:《打包》,北美館2014。《大野狼的肚子》,台北兒童藝術節2012。
飛人集社劇團Flying Group Theatre成立於2004年5月,團長為石佩玉。「飛人」取其諧音「非人」,同時意指在劇場行走各處、自由飛行的藝術創作者集合之所。製作規格定位為「以多元複合的精神製作/創 作小規模、並挑戰傳統觀賞距離的表演藝術作品」。飛人將偶的定義放到最大,希望能透過「操作」「運用」讓「沒有生命的物件(包括戲偶)」可以傳遞戲劇情感,以小寓大,以實踐「無物不成偶」之境界。獲選2023 Taiwan Top 演藝團隊。